1
马蜂窝承认造假,称占比2.91%
昨天,微信公号@小声比比 一篇《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跟马蜂窝怼上了。
这篇文章通过数据抓取和分析,发现马蜂窝上有七千多个抄袭账号,每个账号从携程、艺龙、美团、Agoda、Yelp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点评,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到其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
今天上午,马蜂窝在声明中表示,点评内容在马蜂窝整体数据量中仅占比2.91%,涉嫌虚假点评的账号数量在整体用户中的占比微乎其微,马蜂窝已对这部分账号进行清理。
另外,声明还称,针对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2
造假的不止一家
马蜂窝不是唯一被“捅”的,早先时候,大众点评、腾讯、360都被扒出类似的抄袭。
今年7月,大量小红书用户反映,大众点评冒用小红书用户名称账号,批量建立虚假账号,抄袭及搬运用户在小红书发布的原创笔记。一天后,大众点评回应称接到投诉后立即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在7月27日完成所有内容排查、全部清理下线,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该类问题不再出现。
年初,腾讯上线了一款资讯阅读App“立知”,不过很快,有人指责该产品抄袭“即刻”App,主打通过细分的兴趣主题为用户推荐内容。如今,“立知”已无下文。
几乎同时, B站数据库疑似泄露,多人在B站绑定的手机号和密码能直接登录360的快视频。随后,360快视频向B站UP主道歉,并下线侵权视频16400多条。
由此可见,水军抄袭、内容拖库、爬虫抓取早已不是新闻。
3
马蜂窝是不是受害者?
马蜂窝作为一家主打“UGC”的旅游内容平台,本应该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如今却在抄袭其它平台的内容,的确令人失望。
网友大V@连鹏 表示,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山寨无罪,抄袭有理”,想保护知识产权有多难啊。正规途径走不了,就都玩暗规则了。无论是“被黑”,还是抄袭,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保护知识产权,才是正路。
“携程、Agoda是马蜂窝海外酒旅方面的主要合作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第一财经 也表示, “马蜂窝在启动商业化后,由于初始酒店业务,相关评论与攻略不多,初期的确存在从外部抄袭的行为,严格意义上,马蜂窝在处理这部分直接从合作接口端转入的内容时,应该注明具体来源以及作者信息。”
但@江瀚视野观察 却提供了另一种观点——马蜂窝或许也是“受害者”:“做号是互联网内容产业中的一种常见领域,一般的内容原创作者只会在几个平台上注册,将某个平台的内容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到别的平台,从而获取别的平台的补贴与收益。原创作者和搬运者的战争自从互联网内容创作产业出现开始就从来没有停止过,那么马蜂窝这次事件有可能就是搬运者和原创作者自己博弈的一个全平台竞争的结果。”
4
数据造假成了“明规则”?
与抄袭相比,更多人关注的是数据造假的问题——更多内容,代表更多用户,也代表更多流量,这些都是马蜂窝的价值所在,也是百亿估值的价值所在。
然而,更可怕的是,大家似乎早已习以为常。
“这种新闻并不新,甚至在事情爆出来之后,圈内人士也没有觉得很震惊——毕竟,这是一个行业潜规则,试问哪个创业企业不这么做呢?不这样做怎么能够拿到融资呢?”@向小田 认为,马蜂窝的这些评论,大多用爬虫抓取其它网站数据,辅以人工加工,这种操作模式在创投圈几乎已经是见怪不怪了。然而时间长了,大家都把潜规则当规则,反而忘了什么是正确的事、什么是错误的事。
@John谯华 也质问:“在其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有哪个互联网平台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的数据是绝对真实的?”
这些“见怪不怪”的背后,反映的是互联网行业的规则缺失。
@中融精创 表示,由于互联网行业尚未形成通用的业绩比较标准与完善的指标分析体系,投资人往往需要基于管理层提供的注册用户数、活跃用户数、转化率或交易额、业务增长预测数据对标的公司的商业价值和估值进行研究。
正是如此,华美首席知识专家赵焕焱指出:“水军和爬虫一直都存在于互联网行业,因为需要流量和各种点评数据信息。如果你连这些基本的数据都达不到,那么投资人和上下游商家就不太愿意来谈合作了。”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如今的互联网,早已不是前些年的野蛮生长,在“互联网的下半场”,有真正的商业价值的平台,才能得到“金主爸爸”的青睐。
漂亮的数据,或许能“骗”来快钱,但要想活下来,还是得靠真本事。这个道理,希望“马蜂窝”们尽快参透才好。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舆论+】85%的点评都是假的?!比“马蜂窝造假”更可怕的是对“假数据”习以为常】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mdekt.bhha.com.cn/news/58.html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首页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康宝晨资讯移动站 http://weazh.bhha.com.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