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统编版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例
南头镇将军小学 吴艳英
摘要:统编版语文新教材的编排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自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笔者尝试挖掘文本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充分分析现状及原因,在教学中摸索出找准切入点、课内习法、依托主题实践活动、营造诵读氛围等策略把传统文化教育巧妙地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传统文化;统编版语文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五千年的历史沉淀让中华文明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当前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义务和职责。小学语文教材承载着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从2019年秋季起,小学各年级全面使用统编版新教材。新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主要在增加古诗文、增设专题栏目、大量编选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三方面予以落实。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在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以统编版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知行不一。
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日益重视,很多教师也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或是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偏低,或是传统文化教育仅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各种因素影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不在少数,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不到位。
2.单一的教学内容、强制性灌输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不浓。
统编版新教材虽然增加了不少传统文化教育的篇目,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面,没有深挖文本的传统文化精髓。例如古诗文教学,很多老师依然使用守旧的教学模式,走“朗读→翻译诗文意思→背诵→默写”的流程,至于古诗文的写作背景、文字中蕴含的优美意境、文化内涵的赏析等,都没有引导学生去品味。久而久之,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无法保证学生对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失去兴趣,那就更不用谈传承和发展了。
3.受教学课时的限制,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仅体现为阅读教学课堂中的“蜻蜓点水”。
五六年级语文一周课时为6节。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教师不得不选择蜻蜓点水般的渗透方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略知一二,无法领会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 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传统文化教育在阅读教学中的渗透关键在于教师。我们要着力打造一支素质精良、有理想信念的骨干教师队伍。我们首先要在学科组里遴选出几位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较好的老师,接着通过多种培训渠道(例如:“走出去”“请进来”、校内赛课、网上学习、大量的经典阅读、小课题研究等),对这部分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然后发挥骨干教师以点带面的作用,在校内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带动起其他教师,提升全员的传统文化素养。在平日的教学中,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促使老师们知行合一,认真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2.找准切入点,巧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高年级统编教材中,除了古诗文教学和语文园地中设置的“日积月累”专题栏目外,其实在很多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找到与传统文化结合的点,巧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阅读教学中,可渗透有关七夕节的习俗及诗词;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月是故乡明》的学习中,可渗透思乡的古诗词,学习《梅花魂》时,可渗透有关梅花的古诗词以及梅花品格所象征的中华民族精神。第二单元的《草船借箭》可渗透诸葛亮的名言和谋略故事,体会其忠诚、爱国、敬业、自强、智慧和创新等中华民族优秀品质;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北京的春节》可渗透春节的由来、节日风俗、诗词、春联等传统文化。第五单元的《两小儿辩日》可补充《论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薇•节选》可渗透《诗经》中的名句等。只要做有心人,认真研读教材,在许多文本中都可以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
3.营造乐学氛围,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古诗文教学,是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很多教师都感叹古诗文教学实在太难了。古诗文字数虽少,但语言精练,有些字义还晦涩难懂,很多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过程中总是“启”而不“发”。为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很多老师在明知采用强制性灌输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下也不得不为之。守旧固化的教学模式,造成了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策略:
(1)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例如在教学《渔歌子》时,可以让学生在朗读诗词后,根据诗中描写的景物,在黑板上画一画,画出诗中景,然后在反复诵读中想象优美的意境,感悟诗意,体会渔人寄情山水、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再如教学文言文《杨氏之子》,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演一演,在表演中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古诗文教学手段。
古诗文语言精练,不易理解。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播放歌曲、动画视频、微课等教学手段,以直观形象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古诗文的知识难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传统文化。
4.开展主题阅读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年级统编版新教材中,每一册教材都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单元。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民间故事”为主题,并有对应的“快乐读书吧”专栏。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阅读古典名著”为主题,并以“快乐读书吧”带动学生课外阅读;第三单元为“遨游汉字王国”综合性学习单元。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我们在达成这些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余,可以在单元教学过程中穿插探究传统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例如补充阅读课外的民间故事,进行中国古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开展汉字演变寻踪之旅、趣味汉字知多少、名家书法欣赏、姓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传统节日的由来、风俗及诗词探究学习等主题实践活动。相信在一次次丰富而又有趣的主题实践活动中,一定会激发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5.课内习法,开展课外“1+x”整本书经典阅读
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使得课内无法深入渗透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从课文入手,课内引导学生习得阅读经典名著的方法,然后把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课外的群文阅读或整本书的阅读,全面深入地感受经典名著的文化精髓。
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莫过于直接阅读原著。由于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便于学生阅读,教材上有些选自经典名著中的故事,是在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进行了改写的。但改写后的故事,或多或少都冲淡了经典的韵味。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该单元的首篇课文《草船借箭》就是改写自《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改写后的语言浅显易懂,便于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与原著一对比,总感觉少了点味道。因此,在学生理解文本后,不妨让他们读一读原著中对应的章节,体会原著语言表达的精炼,找一找原著中的某些用字与现代意思的不同之处,进一步感受古典文字的魅力所在。课外,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整本书的阅读,加深传统文化的积淀。提倡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去阅读原著,培养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步提升其品读经典的水平。
6. 整合课程,增设传统文化专门课程
进行课程的整合,在高年级每周开设一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课程内容包括:诵读从《大学》《论语》(节选)《说文解字》中挑选出来的经典篇目;从课内阅读中拓展出去的整本书经典阅读;诵读经典古诗文;传统节日、传统礼仪等优秀文化的学习。相信经过日积月累的渗透学习,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肯定会有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春风化雨,为学生播下传统文化学习的种子,滋养学生的心灵,需要我们最大可能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不断推陈出新,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素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郎得权。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75.
[2]胡敏。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以统编本教材为例[J].语文建设,2018(11):79-80.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以统编版高年级阅读教学为例】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mdekt.bhha.com.cn/quote/231.html 行业 资讯 企业新闻 行情 企业黄页 同类资讯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康宝晨资讯移动站 http://weazh.bhha.com.cn/ , 查看更多